在麻山区麻山镇太和村,有这样一位女性,她的人生经历充满坎坷,却又闪耀着不屈与奉献的光芒,她就是于海霞。作为一名肢体残疾的农民,于海霞用自己的双手和坚韧的精神,不仅改变了自己家庭的命运,还为众多残疾人朋友铺就了一条温暖的致富之路。
初中毕业时,面对家庭的经济困境,于海霞毅然放弃继续求学的机会,回到太和村,决心用勤劳的双手改变家庭的生活环境。种地、养殖、做小买卖,她一样都不落下。结婚生子后,家庭的重担更是全部压在了她和丈夫的肩上,既要照顾公婆,又要照料年迈的父母,但于海霞没有丝毫抱怨,反而更加努力。
看到太和村距离中心城区近的优势,于海霞决定投身绿色蔬菜种植。经过几年的摸爬滚打,她的蔬菜种植技术日益成熟,种植面积也逐步扩大。就在她准备大展宏图时,命运却给她开了一个残酷的玩笑。在地里劳作时,她突然感到下肢两侧髋关节剧痛,无法行走。经医院检查,她被确诊为双侧股骨头坏死,且无法医治。这突如其来的打击让于海霞陷入了绝望,一度失去了生活的勇气。
就在她对未来感到迷茫时,当地残联组织向她伸出了援手。残联不仅鼓励她勇敢面对困难,还协调为她更换了股骨头,让她重新燃起了生活的希望。于海霞深知,不能一直依赖政府的帮扶,要想真正改变生活,还得靠自己。于是,她积极参加残联组织的各项技能培训,结合自身和家庭实际情况,最终选择了从事养殖业。
2016年春天,在于海霞的努力和当地政府的扶持下,养鸡家庭农场开工建设。经过一年的筹备,2017年5月,养鸡家庭农场正式投产。看着崭新的产房和待产的鸡雏,于海霞久违地笑了。为了扩大生产规模,她在政府协调下申请贴息贷款,不断完善基础设施和配套设施。如今,养鸡家庭农场已颇具规模,土地达45亩,流转土地15亩,饲养蛋鸡15000只,每年可消化玉米饲料400吨左右,实现了种养殖相结合。每年产出的200多吨鸡蛋主要供应麻山区及周边乡镇超市和蔬菜商店,年收入10万元以上。
富裕起来的于海霞没有忘记曾经帮助过她的残联组织,更没有忘记那些仍处于困境中的残疾人朋友。当其他养殖户向她请教时,她总是毫无保留地提供免费技术指导,还经常亲自到养殖户家中帮忙。在她的带动和帮助下,麻山区多名残疾人通过发展养殖业走上了致富之路。她带领李业祥、姜法国两户贫困残疾人养猪长达6年,如今每户养猪160头以上,年收入8万余元,彻底摆脱了贫困。
除了帮助残疾人发展产业,于海霞还积极投身社会公益活动。在当地残联的支持下,她带头成立了村残协残疾人互助组织,将每三户近邻残疾人分为一组,确保残疾人每天都能相互联系,及时解决困难。独居重度残疾人宋继财生病,她帮忙找车送医并安排专人照顾;盲人王焕臣家房门关不严,她找人压门条、清理卫生;重度残疾人姜兴林行动不便、生活困难,她联系医务人员上门检查身体,还送去药品和生活用品;残疾人高成华身体多病、小脑萎缩,经常走失,她曾花一下午时间在河道找回冻得衣服结冰的高成华,还时常为其一家送鸡和鸡蛋,解决生活难题。于海霞常说:“在我困难的时候,是党和政府以及乡亲们帮助了我,我不能忘本,要用一生回报社会。”在她的影响下,太和村邻里之间互帮互助的氛围愈发浓厚,残疾人不再感到孤单无助,没有一个人在生活的道路上掉队。于海霞用自己的经历诠释了身残志坚、自强不息的精神,更用无私的奉献为残疾人朋友撑起了一片充满希望的天空。
https://jixi.dbw.cn/system/2025/04/14/059433336.shtml
编辑:闫玉茹 审编:益审核
政 府 | | ||
---|---|---|
媒 体 | | ||
公益品牌 | | ||
合作伙伴 | | ||
(排名不分先后)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