您现在的位置:首页 > 媒体 > 广播 >
人物|河北蓝天救援队队长李斌: 我在土耳其灾区的三天三夜
时间:2023-02-24 09:24:49 来源: 中国青年网  
摘要:
【阅读提示】2月6日,土耳其发生两次7 8级地震,造成严重人员伤亡。地震发生后,来自世界各地的救援力量迅速进入土耳其。中国蓝天救援队作为一支专业化的民间救援组织,迅速响应,共派出3批次近300名队员赶赴地震

【阅读提示】

2月6日,土耳其发生两次7.8级地震,造成严重人员伤亡。

地震发生后,来自世界各地的救援力量迅速进入土耳其。中国蓝天救援队作为一支专业化的民间救援组织,迅速响应,共派出3批次近300名队员赶赴地震灾区,其中就有来自河北的12名队员,河北蓝天救援队队长李斌也在其中。

土耳其地震灾区的状况如何?蓝天救援队如何在异国他乡开展救援工作?河北队员在此次救援中有着怎样的经历?

2月19日,李斌随所在的蓝天救援队第三梯队返回祖国,记者对他进行了采访。

李斌(左二)和救援队队员们在土耳其地震救援现场。

“带着设备连夜进入救援现场”

2月12日,李斌带领中国蓝天救援队第三梯队从广州出发,飞赴土耳其,一路辗转,当地时间当天下午到达土耳其卡赫拉曼马拉什市,简单休整后,连夜开展救援。

记者:您是怎么决定去土耳其参加救援的?

李斌:我2月6日得知土耳其发生强烈地震的消息时,脑子里第一个想法就是要去参加救援。毕竟这些年来,自己系统学习过地震救援知识和技能,也有海外救灾的经历,既然具备这个能力,就应该应用到实践中去,尽自己所能帮助土耳其受灾的民众。

中国蓝天救援队2月8日发布通知,在全国召集队员,组建了第一梯队,计划9日出发。我本来是要参加第一梯队,但是不巧护照过期了,于是赶紧着手处理护照问题,走了绿色通道,10日下午拿到护照,向总部报备以后,立即赶往广州和最后一批救援队也就是第三梯队会合,一起飞往土耳其。

记者:您还担任了第三梯队的领队。

李斌:是。这么多年,我参加过多次地震救援培训,也担任过很多次现场救援指挥,积累了一些经验和技能,而且作为河北蓝天救援队的队长,有一定的队伍管理经验。

记者:这次毕竟是去国外参加救援,对当地情况不熟悉,提前做了哪些准备?

李斌:主要是救援装备和生活物资上的准备,总共有1000多公斤。包括全套的地震救援装备,含剪切、扩张、顶撑、破拆的装备,还有生命探测设备,以及后勤补给装备,比如净水机、发电机等等。

生活物资上,我们出发前了解到地震灾区物资供应很紧张,于是在国内紧急采购了一些食品和生活必需品。出发那天,广州机场的方便面等方便食品基本上被我们第三梯队扫空了。

记者:什么时候到达土耳其?又是怎样辗转去的地震灾区?

李斌:12日中午(以下涉及时间均为土耳其当地时间),第三梯队到了伊斯坦布尔。在机场,当地应急部门设置有联络点,他们会根据救援队伍到达情况和灾区需求,把救援队派驻到各地。我们的队伍被派到了卡赫拉曼马拉什省卡赫拉曼马拉什市,这是位于土耳其中南部的一个省会城市,受灾情况比较严重。

我们没有出机场,直接转机飞到卡赫拉曼马拉什市,下午5点左右到达。到了以后,先在当地临时设置的应急指挥中心报备,然后由他们给我们分配工作区块。他们还协调了一些车辆,送我们到营地,队员们把行李安顿下来,作了简单休整后,带着设备连夜进入救援现场,一直工作到第二天早上8点多。

蓝天救援队的第二梯队先我们一步到达,也被派驻到了卡赫拉曼马拉什市,两支队伍在这里完成会合,共同开展救援任务。两支队伍中,有包括我在内的5名河北队员,我们分别来自沧州、唐山、秦皇岛、廊坊和石家庄。

记者:开展救援的过程中,如何与当地民众和政府沟通?语言不通问题怎么解决?

李斌:到达伊斯坦布尔以后,当地的华商会帮我们协调了6个翻译,全程跟随。6个翻译都是这次地震救灾的志愿者,其中有两个华人,一个来自河南,一个来自新疆,他们都曾在土耳其上学,后来留在伊斯坦布尔工作。

救援现场,与当地政府部门沟通,每次进入现场和撤离现场,涉及到车辆协调,都是由这几位翻译完成。当地人除了说本地语言,很多人也会说英语,我们队里有一个队友,英文不错,有些事情也由他跟当地人交流。

记者:灾区的具体情况怎么样?

李斌:满目疮痍,惨不忍睹。这座城市建在山区,有几十万人口,建筑从半山腰绵延到山脚下,虽然没有山体塌方,但大部分楼房都成了废墟,坍塌是粉碎性的,一座座倒塌的建筑成了一个个钢筋水泥的土堆,一个土堆下边可能被埋压的就有二三十人。没有倒塌的建筑受损也非常严重,不能再住人了。

当地政府在广场和体育场设置了临时安置点,很多志愿者在为灾民和救援人员服务,一些民众也尽自己所能参与到救援中。也有很多灾民没有去安置点,他们留在自己家坍塌的楼房旁边,从废墟中扯出一把椅子或者沙发,再找一个铁桶,点着木柴生上火,然后整夜整夜地坐在那里守着——他们的亲人埋在废墟里,生死未卜,他们期盼着救援赶紧到来,期盼着自己的家人能被救出来。

记者:2018年您曾赴老挝参加溃坝救援,与那次相比,这次地震救援有什么不同?

李斌:老挝那次是一场水灾,水灾现场跟这次看到的地震现场还是不一样,地震对人的视觉和心理的冲击更大,你明明知道被困者就在楼里边,很多时候却无能为力,对我来说,这次的心情更加沉重。

“既然来了,就要竭尽全力去救援”

李斌(左一)与队友张焱在土耳其地震灾区营地的帐篷里讨论作业方案。图片由李斌提供

进入救援现场的当天夜里,第三梯队的队员们发现了幸存者,经过十几个小时的接力挖掘,成功救出1名幸存者,此时距离地震发生已经过了170多个小时。

记者:进入现场以后,救援工作如何展开?

李斌:先对现场进行勘测和安全评估,拿出一个预案,即如果发生余震或者其他可能的危险后,如何安全撤离。

接下来进行分组,一般一个组8个队员,包括3个作业员、2个安全员、1个记录员、1个图片信息采集员、1个指挥员。小组内部每隔两三个小时会进行岗位轮换,让作业员简单休整,当然这要求每个小组成员必须对不同工作岗位都熟悉。夜晚情况比较复杂,会增加每个小组以及相应岗位的人数。

小组进场后,首先用雷达生命探测仪对现场探测,看看有没有幸存者,如果有,立即着手救援,如果没有,再一步步清理废墟。这些程序都是蓝天救援队日常训练时定下的。

记者:你们有没有发现和营救出幸存者?

李斌:12日我们进入作业点以后,24点左右,用雷达生命探测仪发现了热源。人有生命体征的时候,会有热源反射,也就是说这片废墟下可能有幸存者,队员们感到很振奋,立即开始挖掘。

到了13日早上8点,掘进了两三米的距离,仍然没有发现幸存者。这时到了交接班的时间,我跟接班的队员交代了一下,要继续挖下去,既然有热源,一定要找到一个结果。

队员们接力拼命干,到了下午,挖了有七八米的深度,终于发现了幸存者,是一个成年女性,蜷缩在一个楼板倒塌后形成的斜侧支撑空间内,救出来的时候人还有呼吸。此时距离地震已经过了170多个小时,她能活下来是一个奇迹。

与这位女士一起被发现的还有一个孩子,他们应该是一对母子,但是孩子不幸遇难。对这样的结果,大家感到既欣慰又遗憾。

记者:从地震现场的照片可以看到,建筑倒塌损毁严重,这是不是意味着开展救援的难度很大?

李斌:这次地震的破坏性很大,当地受灾程度远远超出我们的预期,建筑被震得支离破碎,我们带去的大型装备根本派不上用场。现场作业时,只能先用挖掘机一点一点地扒开废墟,一旦发现有生命迹象,再用手动破拆工具挖掘。很多时候,由于担心废墟下有生存空间,使用救援工具作业力量太大会导致生存空间塌陷,只能徒手将破碎的混凝土石块一点点搬开。

救援刚才提到的那位幸存者时,我们就是担心大举挖掘会破坏生存空间,所以只能十分小心地一点一点掘进。

记者:队员们工作强度怎么样?能得到有效休整吗?

李斌:基本上都是连轴转,每天睡觉的时间只有两三个小时。一到现场,大家都是在不知疲倦地高强度工作。队员们说,既然来了,就要竭尽全力去救援。这是所有人的共识。

吃饭基本是泡面和其他方便食品,住的是帐篷,一个帐篷住十到二十个人,大家在瓦砾丛生的地上铺上纸壳,再铺上地垫,席地而睡。我都是衣不解带,直接钻到睡袋里。当地晚上气温很低,仅有的两三个小时睡眠时间,还要抵御寒冷侵袭,经常会被冻醒。

记者:您作为队长,是不是还要负责一些额外的工作?您今年53岁了吧,高强度的工作,身体吃得消吗?

李斌:我在救援现场负责总指挥。除此之外,还负责营地的日常管理、人员的协调统筹,再就是跟当地应急部门对接。

我身体状况还可以,平常一直坚持体能训练。其实,人在那种高度紧张的状态,不太容易感到疲惫,反倒是救援结束,一放松下来,疲惫感就来了,从土耳其回来的飞机上,9个多小时,我一直在睡觉。

记者:你们的救援行动持续了多长时间?

李斌:第三梯队的救援持续了三天三夜。2月15日晚上,联合国的行动基地和当地应急部门的行动基地撤离,标志着人员搜救工作结束,灾区进入赈灾重建阶段。

人员搜救工作结束后,我们返回伊斯坦布尔。返程前,我们把随身携带的帐篷、睡袋、防潮垫、毯子,还有一些衣物、个人用品,也都捐给了当地的灾民。

记者:当地民众怎么看待蓝天救援队的救援行动?

李斌:刚到这座城市的时候,当地民众对我们的能力和态度并非完全认同。在我们连夜作业了一晚上后,第二天一早,翻译过来跟我们说,土耳其老百姓对你们评价很高,他们说“中国人真能干”。

在救援现场,常常有当地民众走过来给我们送面包、点心和当地的一种红茶。在回营地的路上,很多人见到我们都会竖起大拇指,“CHINA!CHINA!”我们能感觉到他们对这支来自中国的救援队伍发自内心的感激之情,通过他们的手势、眼神还有面部表情,我们都能感觉到。

回国前,在伊斯坦布尔机场,很多土耳其人会对我们竖起大拇指或者微笑,有的还会用中文说“谢谢”。我们从进机场,一直到登机口,经过的地方大家都会起立,为我们鼓掌。

“代表河北出去,不能给河北丢人”

结束救援后,中国蓝天救援队第三梯队从地震灾区返回伊斯坦布尔,进行简单休整。图为李斌在伊斯坦布尔的临时住所前。 图片由李斌提供

2月19日,李斌带领第二、第三梯队的4名河北蓝天救援队队员抵达广州机场。加上第一梯队中已返回的7名队员,至此,河北蓝天救援队12名队员全部安全回到祖国。

记者:此次救援行动,有跟来自其他国家的救援队接触吗?

李斌:我们驻扎的卡赫拉曼马拉什的营地,有十几支超千人的救援队伍,分别来自新加坡、日本、墨西哥等国家。在救援中,各支队伍分散在不同场地,跟他们实际的接触不多。但大家都是为了同一个目标,都想代表自己的国家或者组织,给灾区人民提供一些帮助。

路上或者机场遇见其他救援队的话,我们之间也会有互动,虽然语言不通,但我们之间有个默契,就是交换臂章,这是对对方最好的赞许。在伊斯坦布尔机场,我们跟土耳其和墨西哥的救援队以及土耳其警察,都交换了臂章。

记者:您对这次土耳其地震救援行动有怎样的感受?

李斌:灾难面前,大家无论什么种族、国籍、文化背景,能够团结在一起,互相帮助,共同渡过难关,这一点很让人动容。我们作为来自中国的社会力量参与到国际救援中,代表的是中国的形象,希望用我们的行动,让其他国家的人们更多地了解我们中国的人道主义精神,大家四海之内皆兄弟。

另一个强烈的感受是,我们的国家真的强大了,我们的救援队有能力走出国门,到世界各地参与救援。在国内,政府有关部门对这次行动给予了大力支持,为我们出行提供了很大便利。在土耳其,得到了华商会和中国志愿者的帮助,没有他们,我们的行动会很艰难。我们结束救援返回伊斯坦布尔后,一家中国企业驻当地机构为我们提供住宿和餐饮,还为我们准备了一顿火锅,真是太幸福了。

记者:怎么评价救援队在这次土耳其地震救援中的表现?

李斌:第三梯队在三天三夜时间里,完成了12个点位的挖掘,救出1名幸存者,清理出37具遗体。我们的三个梯队,一共救出8名幸存者,挖掘转移出的遗体有130多具,考虑到救援时间已过了“黄金72小时”,这个效率还是比较高的。

我们的队员在救援中不怕苦、不怕累。地震过去这么多天,很多遇难者的遗体都有些腐烂了,救援现场到处都是尸体腐化的味道,队员们还是毫不犹豫地用手去捧,把遗体装到尸袋里。有的遇难者的遗体已经残破不全了,大家用手一点一点地挖出来,这些事情,很让人感动。

记者:在第二梯队和第三梯队中,包括您在内,有5名河北队员,河北的队员表现如何?

李斌:实事求是地说,咱们河北的队员都是精兵强将,都特别能干。这跟平时的专业知识积累以及严格的体能训练是分不开的,也跟平时对大家的要求严格有关。我们这些人代表河北出去,不能给河北丢人。

另外,燕赵自古多慷慨悲歌之士,这一点确实如此,我作为河北蓝天救援队的队长,能感觉到河北人身上有一种侠义、豪迈的气质,有这种情怀在,自然能在救援中冲锋在前。

记者:我们的队员日常如何学习和训练,以保持专业性?

李斌:训练包括体能训练、队列训练,定期举行。理论知识学习,包括地震救援、水域救援、高空救援的知识,也是定期举行。还会进行模拟演练。每个队伍除了有自己的教官,也会请一些老师,比如红十字会、医学专科学校的老师,讲授急救、医学救护方面的理论和技能。

这次参加地震救援的队员,必须要有国家地震救援训练基地的培训证书,需要有基本的知识储备才能去现场。

记者:大家此前亲身经历过地震救援吗?

李斌:包括我在内,很多队员是第一次见到地震现场。通过这次地震救援行动,我们对地震灾害有了更直观的认知,毕竟理论和实际是有差距的。我们会对这次救援作一个总结,提高自己的认知水平,不断提高这支队伍的专业性,储备好力量,将来再遇到相关灾害的时候,保证能够冲得上去,顶得住,更高效地参与到救援中去,解救更多的人。

未来我们计划在河北组建各个救援领域的专业队伍。目前已经在着手建立地震救援、水域救援、绳索救援这三个领域专业队伍。

“因为你们是我的朋友”

记者采访几位从土耳其地震灾区回来的救援队员,问及他们第一眼见到灾区场景时的反应,所有人的回答几乎一致:震惊,继而悲痛。

此次赴土耳其灾区的12名河北蓝天救援队成员中,唐山人张焱是队中仅有的两位女性之一,也是12人中年龄最大的一位,今年54岁。

作为唐山人,张焱对地震有特殊的记忆。1976年唐山大地震时,张焱在读小学,她至今仍记得地震带来的惊恐感和无助感。所以当她在新闻中看到土耳其连续发生两次强烈地震时,对土耳其人民经受的灾难感同身受。

张焱说,在土耳其,一想到自己的家乡也曾经历过这样的灾难,顿时一股伤痛感涌上心头。

经历过地震的张焱知道,这时候灾区的人们最需要帮助,唐山人知道这种帮助的分量。况且自己经过多年培训和实地救援实践,积累了一些经验,有能力为灾区人民提供帮助。于是她说服家人,千里迢迢赶到土耳其。

本次参与救援的王玺是12名河北队员中年龄最小的,29岁,前年曾参加过河南水灾的救援。

王玺说自己去土耳其的理由很简单:灾难面前,都是不幸者,有一分力尽一分力,向世界展示中国青年一代的担当。

他们跨越国界传递的爱,在土耳其得到了回应。

在张焱工作的救援点,一天,一位当地妇女送来水和面包。通过翻译,这位妇女表达了这样的意思:我的亲人们在地震中遇难了,但我要感谢你们的到来,给我带来了温暖和力量,我万分感谢。我能为你们做的只有这些了,请你们一定要收下。

2月9日,当王玺所在的救援队到达土耳其马拉蒂亚时,他们得知,地震发生后,中国蓝天救援队是第一支进入这里的国际救援力量。救援工作开展后,当地民众对中国的救援组织非常认可,只要看到穿蓝衣服的队员从面前经过,都会点头致意,还有很多人主动送水和食品给救援队员们。

最让王玺印象深刻的是一位当地的年轻人。在王玺他们执行救援任务的地点,这个小伙子连续几天陪在旁边,还四处寻找吃的东西,不断为救援队员们送来面包、茶水、粥。在救援现场能够吃到热餐属实不易,这些食物对队员们来说很珍贵。一次,看到队员们吃不惯当地的食物,小伙子从口袋里掏出不知道从哪里弄来的两个肉罐头,递给王玺他们。

马拉蒂亚到了晚上非常冷,气温常常降到零下10℃,晚上,队员们要连夜作战,这位土耳其小伙子就守在一旁,为队员们生火取暖,一连几天没有休息,直到第四天夜里才累得在火堆旁睡了过去。

在救援队离开的时候,队员们通过翻译跟小伙子交流。被问到以后想不想去中国看一看时,他说:“我一定会去的,因为你们是我的朋友。”(河北日报记者魏雨)

http://df.youth.cn/dfzl/202302/t20230223_14340904.htm

编辑:闫玉茹  审编:admin

标签:
政  府  |
媒  体  |
公益品牌  |
合作伙伴  |
(排名不分先后)
68*25px68*25px