7月13日,贵州省图书馆创新推出的 “文旅大课堂” 公益主题研学活动首期开营。这场立足428万册馆藏资源(含11.7万册珍贵古籍)、融合贵州特色文旅资源的精品小班研学,以 “图书馆资源开发” 为核心,首创 “主题任务派发” 模式 。学员化身文化探索者,在图书馆与景区双场景中完成知识与实践的碰撞。这标志着贵州省图书馆服务正式向动态化、场景化、体验式升级,让静态馆藏资源在互动中焕发新生。
首期活动以 “一书一世界・一艺一民族” 为主题,突破图书馆传统服务框架,用8学时构建起 “知识输入— 探究实践 —成果输出” 的完整闭环。特制的《寻艺任务手册》让学员变身为 “文化小侦探”,在数字体验区、历史文献区、古籍阅览室里,主动发掘苗族银饰纹样、侗族大歌乐谱、布依族纺织技艺等馆藏资源。从纸质书籍到电子数据库,从文字记载到音视频资料,孩子们在小组协作中梳理民族文化脉络,再通过改编民族歌曲、创新民族舞蹈、分享建筑美食故事等形式,将知识转化为生动成果。
据相关负责人介绍,这场研学最动人的场景,莫过于家长们彻底 “入戏”。 他们不再是旁观的家长,而是孩子的 “同班同学”。
图书馆里,有爸爸化身 “人形搜索引擎” 快速定位古籍文献,有妈妈用笔记本记录民族服饰纹样特征,孩子则凭着敏锐的观察力抢答任务细节,亲子默契值拉满;非遗工坊中,小朋友设计的 “抽象派蝴蝶” 图案惹得全场大笑,妈妈接过画笔巧妙补缀,最终作品竟成了兼具童真与传统的佳作。
“比陪写作业欢乐一百倍!” 一位妈妈笑着说,“这里的知识既权威又好懂,亲子合作时的小摩擦都变成了笑声。” 结营时,一位爸爸举着孩子染的书包发朋友圈:“非遗‘毕业’啦!这书包里装的不只是染料,是孩子亲手触摸的文化呀。”
据悉,作为系统性项目,“文旅大课堂” 后续还将推出 “红色精神传承”“阳明文化寻访”“农耕文明体验”“生态自然探索” 四大主题。每期均以图书馆资源为起点,延伸至相关景区实践,串联起贵州民族文化、红色历史、哲学思想、农耕智慧与生态保护的特色脉络。
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周梓颜
https://www.ddcpc.cn//detail/d_guizhou/11515117004765.html
编辑:闫玉茹 审编:益审核
政 府 | | ||
---|---|---|
媒 体 | | ||
公益品牌 | | ||
合作伙伴 | | ||
(排名不分先后) |